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文/金鱼的水

百度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个问题,想了想就回答了。如下。

问:

中国民间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位老和尚,老和尚苦心修行30年,即将修成正果。山下有个镇,镇里有名大员外,这大员外很是阴险毒辣,总想破坏老和尚的名节。某日,大员外对自家一个颇有几分姿色的丫鬟说:你今晚到庙里去,一定要把那老和尚勾上床。成功了,我一定重重奖赏你,并给你找个好人家,但明天鸡叫时分若不能成功,我就将你乱棍打死。那丫鬟当然只得照办,于是进入庙中,施展了浑身解术来色诱老和尚。哪知那老和尚是个真和尚,整夜坐禅居然丝毫不为所动。眼看就要鸡叫了,那丫鬟心想自己生命不保,便大哭起来。老和尚觉得纳闷儿,忍不住问哭为何故?丫鬟指着他骂道:你不是一个真和尚!老和尚不服气地反问:我做错何事,怎么不是真和尚?丫鬟喝道:佛经上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你却见死不救。老和尚连忙追问发生了何事?丫鬟就把事情经过从头讲了一遍。这下子,老和尚着实碰到了两难的选择:见死不救,成不了佛;遇色成奸,同样也成不了佛。老和尚该怎么办?

答: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法,是出世法,不染六道,不入轮回。

《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如果老和尚心无挂碍,即无生亦无死,无无亦无有。

对他而言,这世间一切只是光与影的变换。员外不存在,丫鬟亦不存在,苦不存在,生亦不存在。

所以这世间的亿万因缘之网,亦无法网住老和尚。

丫鬟和员外都是世间法之所现,如若起心动念,便攀缘入因,无法明心见性,对于成佛一事更是无从说起。

老和尚自是不会理会,在他眼中是为梦幻泡影的这一切。

至于之后的事情,员外是暴怒还是得意,丫鬟是生还是死,皆是他们的因缘果报,与老和尚无关。否者便沾染因果,重坠轮回。

老和尚如果救了丫鬟一次,但是只要员外的这个因还在,那么就一定有下一次,直至下一世。员外是世间人,可老和尚不是,也必然不会自误误人。他因由他果结束,任何外力都只能增加变数,延缓或缩短果报的到来,却无法替代一分半毫。

《无量寿经》说:“人于浮世,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老和尚救不了谁,人只能自救。观音也救不了谁,谁也都只能自救。

一直以来,人们学佛只是为了求佛。而佛教与佛法,并不尽然相同。

佛教是世间宗教,有予有求。与实质佛法早已背离,只是方便法门,但是其中早已沾染了世间的无穷幻象,需要用心辨别。

学佛,要学佛法、看佛经,闻、思、修、证,先闻后思,然后修,直至证得,应亲力亲为。而不是依佛教等入世之法所说和所教,不思而全信,更谈不上正念和正修了。

要听佛所说,学佛所做,修佛所教,这才是学佛。

佛说佛做,一切佛经典中都有叙述,剩下的只是一颗愿求脱离苦海的精进之心。

回答之后,我看见了下面的其他答案。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但是我也从中看到了人世虚无的依据和真实。

心中不由想起了《大涅槃经》中说的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人的偏执和执迷,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人的动力和希望,是绝大多数人存活下去的支撑。所以,有人希望有真、有善、有美。

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

不生不灭,是不二法门。无善无恶,无真无假、无贵无贱、无你无我,皆是同理。世间一切,都是缘生缘灭,随生随灭,都只是变幻,所以无法“救”,也没有“命”,自然也就更没有“七级浮屠”。只是很多人需要有个依归,需要一个能在背后支撑自己的城墙。所以,就有有,有无,有生,有灭。

人需要依归,是因为人的本能。而佛说的是忘记本能,让自己解放。人有人的本能,猫有猫的本能,鸟有鸟的本能,各人有各人的习气,但不能因形体个体的差别而限制自己,而认为那是自己。佛用一句话告诉了人们方法,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当年六祖,因听到这句话后,彻底开悟。它解决了,出世和入世的最根本的矛盾。在世要“生心”,出世要“无所住”。《正念的奇迹》一整本书,都是在讲这句话。

“生心”是愿、是我想,是平生所求。“无所住”是无挂碍、是不执着、是不着相。

人要有所求,求得求不得都行。人要有所愿,实现不实现都可。人要有所想,是对或者错不问。

人无求,无愿,无想,便不是人,便和那草木无异。人若是执求,执愿,执想,那就是入了魔,无时无刻不被欲火所烧。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也算是,佛入世的一个借口吧(笑)。否者,佛和人是两个完全平行的世界,又哪来交集。有人说佛慈悲,所以想助人离苦。你看又落在了“想”上。

所以,有的时候,我觉得释迦牟尼并不是想让人成佛,而只是想让人多些快乐,他甚至知道人根本就成不了佛。他只有说让人成佛,人才会不断进取,然后放下、快乐。如果只是让人快乐,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屑吧。有好多的快乐呢,为什么要你的快乐?(我又想起了鲁迅,打住打住)

所以释迦牟尼在刚刚觉悟之后,给最早的那五位比丘讲的法,被人称为中道。

什么是“中道”?

大概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吧。

文字

匆匆

2021-4-22 12:03:38

文字

自律是反人性的,拒绝拖延从不要对自己太狠开始

2021-4-22 12:07:44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