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小洺
曾经看过不少与猫狗相关的书籍和电影,每次都会被它们的忠诚及单纯所感动。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现在的人宁可养宠物,也不肯好好谈一场恋爱。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大家都需要一颗被治愈和关爱的心。
快节奏的生活常压得人喘不过气,在这个被过度索取的社会里,好像大多数人对感情都有着本能的抵触。与失去相比,人们更害怕付出。害怕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害怕被他人伤的彻底,从此失去了爱的能力。于是,索性把自己锁起来,扔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
我没有养宠物的经历,如果非要算,小时候倒是养过几只小鸡。
记得那会儿,小学门口坐着一位七十来岁的老奶奶,有时候卖自己缝制的口袋,有时候卖编制的拖鞋,生意一般。直到某天,我看见她的摊位爆满,好多孩子挤在那边付款。好奇心催使我往她的方向走去,在众多小脑袋下面,我看到被染成五颜六色的小鸡。
小孩子就是那种,看见美丽的事物,瞬间蠢蠢欲动的群体。他们不会在乎这些被染色的小鸡能活多久?自己是否会尽到一个做主人的责任,很好的照顾它们。他们关心的是“我想尽快把它们带回家,这样我就有伴儿陪我玩了。”
就这样,鸡成了我迄今为止唯一养过的小动物。楼房不比平房,住在楼里的规矩要更多些。比如:不可以打扰邻居休息、不能将走廊弄脏、不可以在公共区域放置闲杂物品。
我满心欢喜的将一只红色的小鸡买回来,却被我妈骂了一顿。为了把它留在家,当时的我使用了浑身解数,又哭又闹,终于赢得我妈的妥协。可惜,这只小鸡最终还是没能活过一周,不过和它度过的短暂时光,至今令我记忆犹新。软软的绒毛,从最初的害怕到亲昵,离别时的嚎啕大哭,这些片段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占据着一席之地。
因此我多少能体会到养宠物的人的心情。看着小小的它们在眼前一点点长大,会有一种别样的成就感——有种看孩子长大的错觉。

13岁那年,偶然在我姐的书柜里翻到一本《再见了,可鲁》。花了3天时间读完,紧接着哭的一发不可收拾。从不认可到认可,可鲁经历的实在是太多。
脾气古怪的渡边先生一开始并不喜欢这条拉布拉多犬,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是个盲人,我想他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养狗。根据这本书改编的中国电影《小Q》也是如此。宝庭在没生病之前是一位出名的糕点师,坚韧要强不说,眼里更是容不得一粒沙子,对徒弟的严苛让人看了都想揍他几拳。起初,小Q的到来并没有改善宝庭内心的阴暗面,作为一名后天形成的残疾人,宝庭一直在抗拒着外界的善意,他就像一只刺猬,把最锋利的一面展现给身边的人。
小Q一共被他抛弃三次。来来往往之间,小Q用它的纯良和忠心感动了宝庭。最终宝庭卸下心中的枷锁开始学着接受小Q和不再完美的自己。
米兰•昆德拉说:“狗是我们与天堂的联结。他们不懂何为邪恶,嫉妒,不满。在美丽的黄昏,和狗儿并肩坐在河边,有如重回伊甸园。即使什么事也不做也不觉得无聊——只有幸福平和。”
短短的一部电影可以让人联想到许多事。比如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看完电影的当天,我笑着对同事说:“有时候,人活的竟然不如一条狗。”
从出生开始,导盲犬就肩负着服务于人的使命。它们没有自己的时间,生命的全部时光几乎都与主人共度。即便如此,它们还是不求回报的“赖”在主人身旁。陪着主人上下班,出门远行。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若不能信任彼此将很难达到默契。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会提及不是所有的视障人士都会匹配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导盲犬。

想来想去,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不断的去尝试,不断的碰壁遭受挫折。有些人怪自己运气不好,自怨自艾。有些人,坦然接受继续前行。
认可不认可是他人的评判,但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才真正取决于自己。因为怕受伤害而选择不去付出,我觉得这才是最愚蠢的念头。不是有句老话讲:吃亏是福。就算遇见的那个他有着石头做的心,长期浇灌也会长出青苔的啊。浇灌者全当自己培养盆栽,受灌者多滋润滋润心肺,岂不是很好。
如果不能与他人敞开心扉,不能在开心的时候放肆大笑,难过的时候痛哭一场,这不算是真正的生活。也许这个世界对我们有失公允,但总有一个人或是一个动物会在我们失意的时候,默默陪在我们身旁。
不要在失去的时候,才感慨岁月无情。在害怕付出的同时,多想想如果自己作为太阳存活,那么生活是不是会变得不一样?至少阳光是你给的,大家会在往后的年岁里对曾经的你念念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