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学习?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文/阿正

“听过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一句来自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的一句台词,最近对这句话颇为感慨。

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自己,就是因为我们把某些道理融入到了我们的身体中,甚至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习惯。

举个例子,小时候,父母教育你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你信了,也做到了,也成为了你身上一个撕不掉的标签。但是等你长大后发现,过于正直,真实的表达自己其实并不太适应这个社会,有个词语叫“委婉”,去委婉的表达你的观点其实更容易让别人接受,甚至有的时候不要表达或者随声附和才更为合适,有人称之为“曲线救国”。然后你相信了后者,你对自己解释说,之前可能对“正直”的理解有所狭隘,认为“正直”就是表达真实的自己。现在发现,选择一个更加“委婉”和更加“有效率”的方式去达到“表达真实的自己”的意图更是明智之举,决心要更新自己的行为原则。但是当你践行新的原则时发现,你有时候还是不知不觉的回到了老路上去。因为之前的行为原则已经深深的固化到了你的身体里,形成了一个叫“习惯”的东西,要想去改变它,需要不断的强迫自己去执行新的原则,当然偶尔还是会回到老路上去,只有当新的原则经历了这些跌跌撞撞和不断的重复才能真正的融入到你的身体中,形成新的习惯,这个时候,你的旧毛病才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样才算是进步了一点点。

习惯在养成之初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细线,但是我们每重复一次习惯,这根线就会变粗壮一点,最后它会变成一条粗大的揽绳,把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牢牢的拴在上面。

上面的这个例子其实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人对一个“道理”在不同的阶段理解不同,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改变也是如此之困难,当然收益也是巨大的。

行业著作、名人传记再加上充斥全网的各种人生导师、鸡汤文,不断的向我们的脑袋里灌输很多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你也选择信了。一篇几千字的长篇大论,花了十几分钟读完,你觉得作者说的有道理,并且相信了这个道理,感觉到自己今天学习了,成长了,然后带着久违的满足感继续去刷朋友圈,寻找“干货”去了。突然有一天,当和大家在闲聊时,大脑里蹦出了一个道理叫xxxxx,于是你的语言中枢开始指挥你的发声系统向你的小伙伴说出了xxxxx,然后小伙伴投来羡慕的眼光和点赞的手势,然后你们又继续说起了其他的xxxxxx。

也许这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焦虑吧,我们总是害怕忽略我们周围新的事情或者观点,总是害怕自己会落后,害怕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吸收知识,各种书籍与订阅号,各种导师与大咖,把他们的言论没有仔细的品味斟酌就匆匆的塞到了我们的脑袋里,因为我们的大脑是有记忆的,大脑会把接受到的新知识和大脑里已有的旧知识形成链接,所以你扔给大脑的信息在你谈话和聊天时谈到与其相关的话题时,大脑会不由自主的冒出来你之间看过的文章提供给你作为“谈资”,美其名曰是“学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大脑里沉积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谈资”也越来越丰富,进而鼓励你去读更多的书或是订阅更多的公众号,加更多的人生导师和大咖的微信,在你继续毫无顾忌的向你的大脑里塞入更多“道理”的同时,那些大咖们也赚的盆满钵满,有人把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称之为“贩卖知识焦虑”。

可是真正的学习是“学”和“习”两个字,前面的“学”是要知道对我们有用的道理和技能,可以通过书籍、公众号或是其他渠道,这个阶段大脑会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也就仅此而已。当然如果持续不断的继续记录其他信息,原本记录的信息又不会经常被提起,也就遗忘了。而后面的“习”对于我们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信息你只是知道但是做不到其实对于我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如你知道“谨言慎行”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你就是做不到,这能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做到的确是不容易,把一个道理能化为自己的能力、成为自身的一个习惯更是不易,这需要在生活与工作中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挫败,坚持不懈,不断的反思优化,最终才能融入到我们自己的身体中,成为我们的一种能力,使自己进步一点点。

前一段时间好多人都在说这句话,“为什么道理听了这么多,还是过不好”等此类的话,自己也在不断的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侧重于“学”而忽略的“习”。道理你知道多少和你过好过不好没什么必然关系,而你的能力才是你过好过不好的关键,如何把道理化为你自己的能力才是我们更要反思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孔老夫子的八个字“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到知识一定要不断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反思和优化,直至养成习惯,化为自己的能力,也许这才算是真正的学习吧。

文字阅读

秋天的味道,骨子里是一种离开

2019-9-30 5:52:26

文字阅读

一个人的各种维度,哪些是能改变的?

2019-10-3 6:36:27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