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效应:越是熟悉的,就越有好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不太爱尝试新鲜事物,好多年没有交到新朋友,也不太会去追新出的剧集、动漫,只喜欢守着自己熟悉的那些东西过一辈子。其实,这并不一定代表你已经“老了”,而是“曝光效应”在起作用。

曝光效应也叫作多看效应,或(简单)暴露效应。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会单纯因为自己频繁接触、多熟悉某个事物而对其产生更加积极感受的效应。

例如,如果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在几种从未用过的品牌中,大部分人会挑选自己在广告上见得最多的那个;对几个不认识的明星,我们也可能会对更频繁地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的那个更熟悉、更有好感,这都是曝光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呈现。

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在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曝光效应是否存在的实验。

他要求两组完全不懂汉语的被试者在短时间内观看一些他们完全不知道意义的汉字,然后告诉他们这些符号都是形容词,并要求他们评价哪一个有积极含义、哪一个有消极含义。结果显示,受试者们认为自己见到更多的那些符号比见到少的含义更积极。

而在另一个类似的实验中,受试者们要在评价每个符号的含义后描述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情绪,那些重复接触特定字符的受试成员的情绪状态要好于未经这种重复实验的人。

接下来,扎荣茨又以不同的频次向受试者们出示一些人像照片,并要求受试者们在看完所有照片后说出自己喜欢哪些。和之前实验结果类似的是,受试者们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那张照片。

而在另一个实验中,几个来自不同宿舍的大学女生被选中受试。她们可以在一段规定时间内随意地拿着不同口味的饮料随意串门,品尝别人的饮品,或请别人分享自己的饮品。时间结束后,研究者对这些女生之间的熟悉程度和她们对各种饮料的喜爱程度都进行了关系评估,结果发现:她们见面越多(或者说越是熟悉),就越喜欢彼此的饮料,而非单纯根据饮料的口感来进行评价。

这两个实验都证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越熟悉一个人,就越容易对他(或她)产生一定的好感,或者说更加喜欢他(或她),甚至是爱屋及乌。这样,我们就可以恰当地利用曝光效应,为自己与他人的交往营造良好的印象和氛围。

我的微博关注列表里有一位读书博主,我在关注他的几年中亲眼见证了他的账号是怎样由一个普通用户变成有影响力的“大V”的。

一开始,他并没有很大的名气,但每天都在转发和原创微博的过程中坚持写下自己的想法,并且积极与其他博主互动,随着时间推移,他在微博上频繁活跃,和别的“大V”们熟悉起来,他自己写的内容也经常得到他们的转发与传播。就这样,他的微博出现在了更多人的首页,而他们对他熟悉起来的时候,也开始喜欢他的言论并关注他。现在,这位读书博主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十万了。

当然,曝光效应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场合。比如,新入职场的人,不要只知埋头苦干,而是学会多和同事沟通;如果喜欢一个人,也可以线上线下多联系对方,让对方意识到你的存在与频繁出现,说不定就会对你产生好感;再比如说,如果要推销自己的产品,也可以先与客户取得沟通,然后通过多次接触,让对方对你产生熟悉感和好感,进而对你的产品也产生这种印象,这正是销售员们的拿手本领之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好好发挥“多看”效应的作用可能对人际交往带来很大的帮助,但这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的:不要对自己接触的人产生极端恶感。试想,如果有人给你留下了极差的第一印象,那么他和你接触越多,你反而有可能受第一印象根深蒂固的影响而越来越讨厌他。尽管“多看”有助于提升熟悉度,可俗话说“过犹不及”,太过频繁地曝光就未免失于单调了,更可能招致反感。所以,如果我们需要被别人喜欢,要运用曝光效应帮助自己,就要使用得宜,才能避免事倍功半。

读后感:即使是亲戚,也应当适度联系走动,不然,彼此关系可能还不如邻居。

文字

林语堂:度量成就伟大

2022-3-12 11:14:49

文字

聚光灯效应:你太在意的事情,或许别人并不在意

2022-3-13 10:56:04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