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文/金鱼的水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脩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长、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第一句: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戴:头顶,拥护。

营:围而居之。

毋:禁止,不要。

现在将“营魄”,统翻译为“魂魄”,意思不错,但是很多看客不明白“魂魄”的真义。这里我就讲一下古代人常说的“魂”“魄”到底是何物?

魂魄,在我们基本的理解中,就是主导我们身体的精神。非物质的,灵魂、精神、思维、神经、情绪。

魄,乃先天之本,为体之用。

我们在睡梦中,失去知觉,但是仍旧可以保持呼吸、感知、运动、警觉等一系列的本能反应——就是魄在主导着我们的身体。

还有,我们白天,呼吸,观看,耳听等一些下意识动作,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基本生理活动,也是魄的作用。

而魂,主导着我们无形的意识、情感、智慧、思绪等等。

魂弱魄强,则狂。就好像四肢发达、头脑不健的人,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比如说李逵)

魂强魄弱,则癫。就像身体虚弱,而头脑思绪过重之人。(比如说范进)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魂魄和谐,形神同一而不分离。

那怎么不分离呢?我觉得,这句话说到了现代人们的病根上。

有些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无所顾忌的吃喝,结果弄出一身病。这就是魄与魂分家了。只为了魄的需求,而把魂丢到了一边,失去了理智,只想着吃喝玩乐。

而有些人,思虑过重,为了名利,不顾及身体,最后也弄出一身病来。这明显也是魂魄分家了。

所以,我们要考虑,让魂魄统一而不分。就是确定一个统一的目的:身心健康;既不为享乐,也不沉迷于名利。

我们限制住自己的口腹之欲的旺盛,以及不过多的追求名利之心。让自己处于一个均衡的状态,而不要过犹不及。

其实,我们人的基本需求很简单。有一地睡,有三餐吃,就已足够。但是我们每天生活中,生气、郁闷、担忧、愤恨等等绝大多数的不良情绪,都是和基本需求无关的。也就是俗话说,吃饱了撑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除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要把剩下大把的时间,花在让自己悠闲自得的地方。怎么舒服就怎么来,注意适度就行了。而不是去生毫无意义的闲气和争执。

第二句: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抟:tuán,凝聚,揉团。

意思是:我们能像婴儿那样,把自己的精气、神气凝聚成柔和统一的状态么?

古人说的气,特别是关于人体之气,类似于一种无形的能量。它能影响我们身体和精神的状态,甚至于,气就是我们意识能量的根源。

人生气时,心口好像被堵住一样,这是气的不顺。人开心健康时,会红光满面、精神抖擞,这是气的充足顺畅。如果人患感冒风寒,就会说成是邪气入侵。

所以,气,更像是精神和身体的连接管道。

气顺,则精神和身体循环通畅,连接良好。气塞,则精神和身体部分分离,就会出现各种病症。

婴儿由于刚从母体分娩出来,精神和身体毫无阻碍的连接在一起,浑然一体。所以,气也就非常的顺柔,是最统一的状态。

随着婴儿渐渐地长大,精神和身体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无法避免的分离。这也就导致了人总是神衰而体多病,让身体和精神都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

这句话就提醒我们,要试着慢慢地、有意识地,把精神和身体的状态,拉回到同一境界,一种柔顺和谐的状态。

所以,我们要抟气致柔,学习婴儿。

也就是让我们不生气、不惊讶、无悲无喜、忘记得失,尽量保持一种平和宁静的状态。学习婴儿无思无虑的生活方式,以至让身体和精神浑然一体、水乳交融,自然也就无病痛神弱之患。

前两句,总共是说,让人身心合一。不要偏离自己身体的简单的需求,而沉溺于纷争得失之中。

第三句:脩除玄蓝,能毋疵乎?

脩:通“修”。治理,清除。

蓝:通“览”。观察。

意思是:反躬自省时,能不要放着缺陷而不去管么?

反躬自省,很常见。很多人,在做了错事,或者不太好的事情之后,都会后悔。发誓自己下次一定不再犯了,可下次仍旧再犯。

比如说,和人争论无意义的事情;冲身边无辜的人发火;又因为大意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事情;又贪吃了;又贪睡了,等等。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一堆的毛病。我们也一定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的反省。

但是,最最重要的是,总是不能改正。有毛病,也知道毛病的所在,却一次次放任它笼罩着自己,为自己带来厄运。

发现了毛病,就要铲除,绝不留在身上,等着继续祸害自己的生活。

可是,恰恰解决问题是最难的。以至于,很多人到最后,已经和自己身上的毛病和谐共存了,也就承认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无法摆脱平凡且普通的一生。

这句话就提醒我们,一定要解决掉身上的毛病,否则,无论多么反省后悔都毫无意义,只有除去瑕疵之后,别人才能看到你身上的闪光点。

知行合一,才是正道。

第四句: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

栝:这个字在这里,应该是“活”的意思。因为在《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中有“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这么一句话。

意思是:爱民治国,能不要显摆自己的知识道理么?

这一句,还是主张“无为”而治的。

如果仅仅自己的理解,去替百姓思考,以为这样或者那样是对百姓好,于是乎,颁布各种政令严法,对百姓横加干涉,这是万万不对的。

人民有自己的意志和生命力,治国要做的就是“无为”,让人民按照自己的本能意志去生活,这样才是对百姓最好的治理。

第五句: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天门:古人称头顶“百会穴”为天门。

阖:关闭。

雌:这里是作“柔弱”“顺应”的意思。由《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首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可知。

意思是:人所感应这世间的一切,能顺应而不抗争吗?

这一句还是在说,要顺其自然,不要做无谓的挣扎和沉溺。

生老病死,狂风暴雨,白菜涨价,世界大乱,儿要娶人,女要嫁人,等等等等。

在我们身边,有数不清的事情在发生,而这些事情,又都影响着我们,或利或弊。如果对我们有好处,我们就开心愉悦、欢欣鼓舞;如果对我们有坏处,我们就跳脚骂娘、伤心不已。

但是当我们意识到,这些事情都是无法避免的事情,非我们能改变的。我们就应该,放下心中的挣扎和执着,顺其自然。而我们自己,就可以悠然自得地,享受生活,享受一切无能为力的事情。而不是愤恨和不甘,让自己为了悲伤而悲伤,为了难过而难过。

毕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第六句: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这一句和第四句“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很像。

第四句说的是治国之道,而这一句说的是修身之道。

意思是:聪明通达的人,能不显摆自己聪明么?

在当年,孔子拜访老子后,老子送孔子离开时,送了孔子两句话:“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就是说,聪明睿智的人,也会遇难,是因为好讽刺别人的过失;而博识通达的人,也会招祸,是因为好宣扬的别人的缺点。

这些人,都是明白四达、博学多闻之人,但是正因为他们聪明伶俐,发现了别人隐藏起来的过失,为了炫耀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就肆意的讽刺和张扬别人的痛处,最终导致无穷的灾祸。

所以,聪明通达之人,不要显摆自己。聪明智慧应该发挥在做事情上,而不是拿来挂在嘴上向别人炫耀。

最后一句:生长、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玄:极致的,最高深的。

意思是:上天生养万物,而不占有万物,也不干涉万物,这就是最高深的德行啊。

有些人不理解德是什么?与道有什么关系?

你可以这样理解:德是道的具体表现。

比如说。道,是“帮助他人”这么一种意识。而相对应的德就是,具体的行为措施,扶奶奶过马路、给老幼让座、拾金不昧等等,也就是所谓的德行。

道化万物。万物有形后,只见物质,而不见道,于是纷纷忘道取物;渐渐离道,而挣扎于有无之中,消亡于尘世之间。

有道之人,言行举止皆是德行,逍遥于天地。而无道之人,所思所想皆是俗念,挣扎于苦乐。

《道德经》里面老是强调“不争”,是因为能争的,只有物质的,而思想的、精神的是无法被争夺的。

而物质的恰恰是最易变、最易消失的,争来争去,争的全是苦楚和流沙。毕竟有形之物终将腐朽。

就像《道德经》全书最后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文字

不好也不坏的人

2021-4-25 23:40:38

文字

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也愿你温柔地对待世界 —— 女儿成人礼致词

2021-5-4 20:32:05

搜索